摘要:
要想破解豬周期,除了繼續鼓勵規模化養殖、啟動國家儲備肉工程、完善養殖戶補貼、提供預警信號外,還應該整合規模以上生豬養殖、肉制品加工企業的大數據,使得信息的采集更廣、更多。
王先知:如何破局“豬周期”魔咒
超強豬周期終于結束了,養豬行業再次陷入低迷期已成定局。
為什么這樣講呢?近期,筆者調研發現,從2015年3月以來,養豬行業進入的新一輪豬周期,生豬的收購價格重新進入低迷期,這個時間有多長,目前尚無定論,有人說得需要2年,也有人說持續到年底就結束了。
來自農業部的監測數據顯示,2017年6月5日-6月11日,全國規模以上生豬定點屠宰企業生豬平均收購價格為14.32元/公斤,較前一周下降0.49%,較去年同期下降31.25%。白條肉平均出廠價格為18.79元/公斤,較前一周下降0.58%,較去年同期下降29.63%。
無獨有偶,還有數據顯示,今年5月底6月初,河南、江蘇等地小型養殖戶生豬出欄價跌破了6元/斤,部分地區大豬出欄價甚至到了5.5元/斤,這不但跌破了生豬養殖成本,還創下了近年來的新低。
從上述數據可以了解到,最近幾個月,我國生豬及豬肉價格已經在環比下降,和筆者的調研不謀而合,這意味著生豬價格有繼續下降的趨勢,養豬人應該主動調節自己的計劃,順勢出欄,趕緊出手,并且不要再擴大養殖規模,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失。
不過,也有專家分析認為,生豬價格出現快速下滑,按照市場常理來推算,很多養殖戶會出現較大虧損,生豬市場供需關系與市場心理會出現較大波動。但從當前市場發展態勢來看,市場的各個方面均表現穩定,尤其是在豬肉消費已經進入傳統的淡季,短期內大漲的可能性也不大。。
對此,筆者感到很痛心,歷史驚人的相似,生豬的價格再次經歷過山車,當前全國得有多少養殖戶今年可能賺不了錢,甚至還面臨虧損,一會是暴利,一會又是虧損,最終受傷的的還是中小養殖戶,這樣的豬周期魔咒何時才能破局?中小養殖戶什么時候才能告別靠天吃飯的窘境?
客觀的說,相比前些年,現在的生豬養殖集中度越來越高了,500頭以上規模的養殖場占據整個行業的40%左右,豬價的變動相比以前也更復雜了,除了受到地域、天氣、環境、疾病、價格等因素影響,最近幾年還受到國際市場影響比較大,比如進口豬肉也急速增長。
這兩年除了價格的波動使得很多中小養殖戶退出市場,環境的治理也使得很多小散生豬養殖戶退出市場。以廣東省為例,生豬產業是廣東省畜牧業的支柱產業,豬肉產量占全省肉類總產量的66%。近年來,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,珠江三角洲等地區環境保護問題日益突出,已成為畜牧業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之一。
據統計,截止到2016年8月份,廣東省全省各地級以上市已全部劃定了禁養區,關閉和搬遷養豬場約2.5萬個,涉及存欄量315萬頭;珠江三角洲水網地區生豬出欄量比2010年減少了10.4%,占全省生豬出欄量的18.8%,比2010年下降了2個百分點。
當然,這兩年肉價的不斷上漲,也引發了政府的相應調控措施。
據筆者了解,去年,全國各地陸續開始定點投放政府儲備凍豬肉,很顯然,儲備肉只能起到暫時性調控作用,并不能完全平衡豬周期。
多位業內人士均表示,儲備肉的投放只能短期緩和當地豬肉價格上漲趨勢,不會對此輪“豬周期”帶來太大影響,同時,無論是儲備肉還是補貼,僅能緩解豬價高漲的壓力,但并不能真正解決供需不平衡的關系。
在這種背景下,農業部還發布了《全國生豬生產發展規劃(2016-2020年)》(以下簡稱《規劃》),明確了“十三五”我國生豬生產發展的思路、布局,力求從長遠上促進生豬產業健康發展。
據了解,這個規劃是“十三五”期間我國生豬生產發展的綱領性和指導性文件,明確了“十三五”我國生豬生產發展的思路、布局,對緩解豬周期和平衡市場意義重大。
據農業部畜牧業司司長馬有祥介紹,《規劃》主要從生產和市場兩方面入手,堅持政府調節和市場調控相結合,實現供求關系的基本平衡。一是提升標準化規模養殖水平,二是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,三是加強監測預警,四是推動擴大生豬價格保險試點,降低生豬養殖風險,穩定養殖收益。以此,多舉措入手來解決豬周期的問題。
不過,每隔幾年就發作一次的“豬周期”,顯然不是靠一個規劃就那么容易能破解的。據筆者梳理發現,自2003年以來,中國生豬市場經歷了3個完整的豬周期,依次為2003-2006年、2006-2010年、2010-2015年。從波峰來看,分別出現在2004、2008、20011和2016年。
分析可見,豬肉的暴漲暴跌和超強豬周期出現的背后,正是我國生豬產業快速轉型升級過程中的陣痛,只有加快產業轉型升級,早日實現產業穩定和成熟,才能真正走出豬周期的循環怪圈。
從市場規律來看,“豬周期”是一種經濟現象,是指“價高傷民,價賤傷農”的周期性豬肉價格變化怪圈。“豬周期”的循環軌跡一般是:肉價上漲--母豬存欄量大增--生豬供應增加--肉價下跌--大量淘汰母豬--生豬供應減少--肉價上漲。
當前生豬市場上尚未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價格信號傳導機制,養殖戶特別是中小散戶對供給和價格變化不能提前應對,只能被動承擔豬肉價格波動帶來的市場風險,而民間行業組織由于受限于組織實力、地域間信息溝通不暢等因素,無法充分起到及時發布預警信息、科學指導生豬生產的作用。
外界不免要問,難道國內就沒有豬肉的價格指數嗎?據了解,我國現存的豬肉價格指數雖然具備一定的廣泛性和代表性,已經成為政策制定和行業監測的重要依據,但是依然不能有效破解豬周期。
在這種背景下,個別大型肉制品企業也開始行動,以期破解豬周期。
據悉,山東金鑼集團編制的金鑼價格指數編制工作自2012年8月啟動以來,在山東省、市物價局的大力指導和幫助下,金鑼集團立足自身生產經營和技術優勢,整合各類資源,完成了“金鑼價格指數”的研發編制及發布工作,并于2014年12月正式納入了山東省價格指數管理體系。
外界會問,一個企業編制的價格指數有什么作用?
據筆者調研了解,金鑼的價格指數是以生豬養殖企業、加工企業正常的經營水平作為評估基準點,指數的上揚與下行,代表著養殖、加工企業的盈虧變化趨勢。金鑼集團依據價格指數的高低,及時指導企業調整收購價格、收購量,優化生產結構,制定價格策略,優化市場布局。
通過分析全年指數的變動節點及變化周期,及時預測、發布行業發展趨勢,并向養殖企業、加工企業、消費者發布相關信息,引導合理養殖、按需加工生產、理性消費,促進供需平衡,有助于相關部門選擇恰當的政策出臺時機和科學合理的宏觀政策,有效克服市場失靈。
在筆者看來,編制金鑼價格指數,對于生豬養殖戶、加工企業、行業市場都有重要意義。首先,有利于解決生豬、豬肉市場價格信息不對稱問題;其次,能夠為政府和企業決策提供有效數據支持;第三,有利于提高企業自身的競爭力,通過編制金鑼價格指數,有利于金鑼樹立行業價格風向標。
一枝獨秀不是春。今年3月24日,農業部信息中心與大連商品交易所也簽署“大宗農產品市場信息共同行動計劃”,并發布合作框架下第一個重大成果——“瘦肉型白條豬肉價格指數”。
據說,這是國內第一個帶有質量標的的生豬價格指數,也是國內首個在政府對外服務網站組織發布的、面向商業化應用的豬肉價格指數。
當然,豬周期的產生有多個深層次問題亟待解決。筆者認為,要想破解豬周期,除了繼續鼓勵規模化養殖、啟動國家儲備肉工程、完善養殖戶補貼、提供預警信號外,還應該整合規模以上生豬養殖、肉制品加工企業的大數據,使得信息的采集更廣、更多,這樣的預警體系才會更加科學,然后得出一些規律性的東西,來指導養殖戶更好的規劃未來。
總之一句話,破解豬周期,不是一個部門、一個企業就能完成的事情,它是一個系統工程,需要各利益相關方一起推動建立科學的預警體系,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,這樣才能更大限度的減少豬周期對于各方的損害。
轉自(文/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王先知)